其實許多植物性油脂,都經過氫化處理了...。
植物性奶精,當然也是反式脂肪酸之一。
大部份天然脂肪酸的雙鍵都是順式。反式脂肪酸包括油酸 (反油酸) (C18:1, -9 反式) 和反棕櫚油酸 (C16:1, -7 反式) 的反式同位數均由牛的胃部或植物油加工的氫化過程中產生。由順式轉為反式過程當中,脂肪酸的雙鍵的化學結物、物理及生化結構也同時轉變。反式脂肪酸會有較高溶點,因此,氫化作用能把脂肪硬化。反式脂肪酸對血清脂蛋白的影響與天然的順式脂肪酸明顯不同。反式脂肪酸己被證實能增LDL(壞的低密度脂蛋白)及降低HDL(好的高密度脂蛋白)。
植物油本身並不含反式脂肪,而是經過氫化作用後,反式脂肪數量增加,造成的危害並不亞於飽和脂肪。反式脂肪不但影響身體脂肪酸代謝,也會阻礙細胞膜合成及荷爾蒙製造,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。
目前科學家正在研究反式脂肪與孩童過敏、成人糖尿病及大腸癌的關聯性。氫化技術是為了讓液態植物油成為固態,並可以高溫重複油炸,增添食物酥脆口感,譬如人造奶油、酥油、乳瑪琳等,且成本較低,被大量運用在速食及各類酥炸食品中,如炸雞、甜甜圈、餅乾、派、洋芋片及糕點麵包。
更糟的是,反式脂肪攝取並沒有所謂安全劑量,美國食品藥物檢驗局(FDA)提醒民眾,儘量少吃為妙。由於反式脂肪普遍存在於各種日用食品當中,因此歐美各國營養專家紛紛呼籲,應將反式脂肪和飽和脂肪同列為營養成分的標示項目。
2004年丹麥政府發布禁令,凡商品含有超過2%以上的反式脂肪均不得販售。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預計2006年跟進,要求食品標示反式脂肪含量。「應該要讓消費者知道,自己究竟吃了多少壞的脂肪(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),」澳洲消費者協會日前提出強烈要求,希望食品標示反式脂肪含量。 反式脂肪問題並非難以解決,重點在於消費者是否願意為自己的健康爭取權益。
日前在輿論及法規要求下,許多廠商已紛紛改進技術,推出無反式脂肪的商品。譬如美國黃豆協會推出無反式脂肪的酥油,讓烘焙師傅混用天然奶油(動物油脂)和無反式脂肪的酥油,兼顧口味與健康。
目前台灣並未規定食品標示反式脂肪與飽和脂肪含量,加上消費者對於反式脂肪並不了解,隱藏在我們周邊食品的反式脂肪含量,可能高過想像。尤其台灣市場油炸品多,流行的炸雞、甜甜圈、鹽酥雞等,到底用什麼樣的油,實在沒有人知道。
走訪數家超市,架上最常見的是動物性奶油(如安佳奶油)和氫化植物油(如雪印的超軟奶油)。即使有些超市可以買到國外進口奶油,甚至是澳洲評選出的健康奶油,但也因標示不明,很容易被忽略。最簡單的方式是,選擇奶油及各類食品時,多留意以下標示:凡成分中有「氫化植物油、半氫化植物油,英文為Hydrogenated」,表示有反式脂肪,儘量不選擇這類產品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氫化植物油、植物乳化油、植物酥油等油品雖有「植物」二字,卻不健康。專家指出,這類油品含反式脂肪,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;消基會抽檢更發現許多零食、洋芋片和炸雞含反式脂肪,呼籲政府立法強制業者標示。
消基會董事長李鳳翱表示,攝取過量反式脂肪不利健康,丹麥規定食品總脂肪量含二%以上反式脂肪,不得販售。美國也要求包裝標示反式脂肪,但台灣沒有相關規定。消基會抽檢市售卅六件樣品,包括洋芋片、零食餅乾、乳瑪琳、奶酥、奶精、奶油、麵包、炸薯條和炸雞腿等。其中十三件檢出反式脂肪含量較高,介於0.5至15%之間,最高的是「戀奶精」奶油球,檢出含量高於10%,其餘低於0.5%。
13件產品分別是義美巧克力酥片、義美黑炫小泡芙、福汎純奶酥、三花咖啡伴侶奶油球(綜合)、雪印咖啡鮮奶油、雪印純植物奶油(人造奶油)、戀奶精、大興吉冷凍奶酥片、立基冷凍起酥片、立基冷凍丹麥牛角麵糰、麥當勞薯條、肯德基薯條、拿坡里雞腿。
消基會以兒童愛吃的炸薯條為例,摩斯和頂呱呱的薯條檢出量小於0.5%,麥當勞和肯德基薯條檢出量則介於1至5%之間。若業者不標示,消費者無從得知。 輔仁大學食品營養系暨研究所教授陳炳輝指出,一般人認為動物性油脂含較多膽固醇,其中的飽和脂肪酸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,多數食品業者改採植物油。但植物油成分含有多量不飽和脂肪酸,容易氧化酸敗、不耐久炸,許多業者於是將其氫化成為氫化油脂(反式脂肪)。據臨床報告,攝取過量反式脂肪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或大腸癌。衛生署表示,將參考美國「只標示,不訂限值」做法,今年先推動油品業者全面標示含量。
留言列表